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。
[14]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二章。大者,没有内外界限之义。
认为养之无益而舍弃不养,是不耘苗者也,即什么功夫也不用,这当然是不对的。既要保持人格,又要实现救世,二者能不能统一呢?孟子通过殷汤聘请伊尹的故事阐述了他的观点。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[4] 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二章。如果善养,体之充也之气就能够成为浩然之气,如果不善养,就只是体之充也之气。
[16]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二章。[28]《孟子·离娄上》二十章。教的共同点在于启发人的自觉,而不是靠行政命令使人服从。
[3] 将一平方里的土地,按井字划分成九块,每块约一百亩。其主要措施,就是开放市场,让其自由发展,依法进行管理,而少收或不收各种名目的税。人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,却不能供养父母,还要借债以纳税,结果是一家老小抛尸沟中,这能算是为民父母吗?夫世禄,滕固行之矣。民之为道是说,人民的生活,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,其中有一个基本道理,这就是有了恒产,即有物质生活的保证,才会有恒心,即道德意识。
因而他们代表了社会良知,有一种社会责任感,同时也有发挥才能的机会,不必为财产问题过于担心。[2]垄断一词出于《孟子》,原文是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。
也不应当有社会分工,一部分人从事一种职业而另一部分人从事另一种职业。教育和政治、经济有密切联系,但是又不能互相代替,教育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,它不仅能培养出各种专门人才,而且承担着社会价值的重任。不素餐兮,孰大于是?[43] 这里的君子就是劳心者中的道德高尚者。三者比较,孟子赞成助法,而认为贡法最不好。
孟子所说的所以别野人也就是以私田为野人所有,并以此区别于君子。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,其积极性就自然提高了,不用统治者过多的管理。孟子问陈相:许行必须自己种粮食而后吃饭吗?回答说:是。这里所说,是指劳心即脑力劳动与劳力即体力劳动的不同。
[10] 经界之正与不正,就在于百亩之地是否均平。但是,如果样样都要自己制造出来然后使用,那是办不到的,也没有这个必要。
经界不正,井地不均,谷禄不平,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。这样的人能为社会国家作大贡献,君主用他,就会受到尊重。
后稷教民稼穑,树艺五谷,五谷熟而民人育。有的人有仁,却并不富。乡田同井,出入相友,守望相助,疾病相扶持,则百姓亲睦。但这都只是一些推测,其确实情况已经很难考证了。关于后者,我们还要专门讨论。耕者,助而不税,则天下之农皆悦,而愿耕于其野矣。
这其实也是对士的更高要求,既然成为了士,就要承担起士的社会责任,即使是生活上受到困苦,也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情操。随着需求的增长,经济也就越来越发展。
[34]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三章。第二,劳心与劳力的分工,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,不仅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之所必需,而且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之所必需。
二、薄税敛以富民 在农业经济社会,生产的产量和品种是有限的,而税收的轻重,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。这是父权制的家庭,不是卿大夫之所谓家,对卿大夫不再封地,而是靠俸禄生活,公田所收,即供养朝廷和卿大夫。
[11]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七章。如果说,周初真有所谓井田制,那么,它是一种奴隶主所有制,其代表就是周王,即《诗经》所说,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……故曰,或劳心,或劳力。及陷于罪,然后从而刑之,是罔民也。
其核心是,人人都应当从事生产劳动,过自给自足的生活,不应当有人劳动而有人不劳动,不劳动者靠劳动者供养。这里所说的君子,是指卿大夫这样的官吏,即管理国家事务的人,不是指道德人格上与小人相对的君子。
他所谓民事不可缓也,正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,关系到国家的安危,更关系到人民的幸福。八家农民合力耕种公田,公田的任务完成后,再各自耕种自家的私田。
这样,就不会有欺诈行为。在孟子看来,社会公平决不意味着绝对平均主义。
又问:是自己制造的吗?回答:不是,用粟换的。[19]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三章。陈相在孟子的论证面前,已经不再坚持人人都要耕种并自己制造工具的学说,但他又提出,如果遵从许行的学说,则市场上的物价一样。这是物质生活有保证而精神生活很充实的和谐社会。
按照孟子的设想,除了百亩之田,还有五亩之宅,可以种桑树、养家畜。接着他又引用《周易·恒卦》中的爻辞,不恒其德,就很可能承受羞耻,进而说明恒是以德为其内容的,不只是一般的恒久。
统治者如果按礼而行,减少税收,节约开支,人民就会得到好处,就会以此为美。这是实行仁政的根本,一定要从根本做起(反其本)。
孟子所说,虽然是以农产品与手工产品的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经济,但它已具备了一般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。又问:许行用陶器做饭,用铁器耕种吗?回答:是。
文章发布:2025-04-05 15:45:06
本文链接: http://2ffbk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93ron/7089.html
评论列表
[21]《孟子·尽心上》二章。
索嘎